主      管: 中国社会科学院
主      办: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
               与传播研究所
出版日期: 每月25日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5-2577
邮发代号:80-998
国内统一刊号:CN 11-3320/G2

 

主       编: 胡正荣
执行主编: 朱鸿军
副  主 编: 刘瑞生 张满丽
责任编辑: 沙垚 张萌 贾金玺
                韩博
特约编辑: 韩智东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专栏

  • 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建设的历史使命

    王凤翔;

    党的二十大关于中国式现代化思想,是建构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前进动力与发展方向。十年来,在习近平关于新闻舆论工作新论断、新思想、新成果的指导下,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时代化,我国传播学形成本土化发展新格局,维护舆论安全成为学科新共识,新媒体上升为学科研究新主体,国际传播研究地位得到新凸显。在未来,面对问题、不怕挑战,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本质要求,以“两个确立”为指导,以“两个结合”为方针,以网络强国为愿景,以“三大体系”为重点,以国际传播为抓手,推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建设,发展完善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

    2022年12期 v.29;No.212 5-13+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K]

传播学

  • 基于观察数据的传播学研究设计

    王刚;

    定量研究方法在传播学中的应用大多都是基于观察数据展开的。在条件独立假设无法满足的情况下,观察数据与生俱来的内生性问题,尤其是遗漏变量问题往往会导致参数估计的不一致,而多元回归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并不能有效地处理这些难题,这就给研究人员进行传播学的理论检验带来了极大困扰。但是,这些困难并非意味着传播学中的观察研究无法进行因果推断。论文以一些典型的传播学研究为案例,说明了使用观察数据的传播学定量研究可以考虑通过利用外生性因素来处理遗漏变量和分配机制的研究设计思路,并结合这些案例详细介绍了断点回归设计、工具变量法和双重差分模型等方法。这些研究设计可以也应该在未来的传播学定量研究中发挥重要作用。

    2022年12期 v.29;No.212 14-31+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新媒体

  • 数字公墓作为一种情动媒介

    周裕琼;张梦园;

    对于去往生命彼岸的逝者,活着的人总是情不自禁地“不思量、自难忘”。哀悼之情寄托在有形的墓碑上,也寄托在无形的数字公墓中。已有的传播学研究大多将哀悼视作一种记忆实践,强调媒介的认知属性。论文则将哀悼视为一种情动体验,强调媒介的情动属性。通过对“豆瓣公墓”与“网络公墓”这两个豆瓣小组的内容分析及线上田野调查,从技术、身体和集体这三个维度考察“数字公墓”的情动生成与调节机制。研究显示,数字公墓将不同时空背景下的传播主体包裹于一个人造环境中,将技术的情动支持、身体的情动体验和集体的情动仪式紧密联系在一起。数字公墓既让逝者的数字化身长存于“赛博天堂”,又允许生者提前哀悼自己的“死亡”,这也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数字化死亡”的文化意涵。

    2022年12期 v.29;No.212 32-52+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3K]
  • 规约与博弈:维基百科自组织知识编纂中的命名政治

    甘莅豪;

    命名不仅是一种能指与所指对应的符号指涉行为,而且是一种政治性和社会性的元话语行为。和传统百科全书依靠专家学者命名不同,维基百科全书通过网络社群的自组织规范,建立起集体命名制度。在不受政府和市场完全控制的制度之下,维基社群一方面通过约定达成“命名政策”等编纂共识,一方面又策略性地诉诸包括“命名政策”在内的各种编纂方针、监督和惩罚机制,以及争议解决程序,就全球知识体系中的命名权进行了长期而艰苦的争夺。正是基于上述“社群约定”、“社群监督”、“社群仲裁”和“社群博弈”等四方面,维基百科全书建构起其“自组织命名机制”。论文融合“自组织创新制度”和“博弈策略分析”的理论视角,在既有主要是从分析哲学和批判理论研究命名的传统之上,开辟了以社会过程视角揭示命名政治的新路径。

    2022年12期 v.29;No.212 53-69+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媒介分析

  • 参与模式下的争议性科学纪实影像创作——以纪录片《食物的演化》为例

    邢梦莹;

    公众参与科学的时代背景下,公众成为科学传播实践的中心。该研究将以纪录片《食物的演化》(Food Evolution)为例,探讨科学纪实影像创作如何顺应这一时代召唤,搭建争议性科学议题公共沟通的桥梁。通过文本解读,研究发现:以《食物的演化》为代表的科学纪实影像建构了一种启发式的传播关系;通过倡导对话交流,提升争议各方的认知水平;巧妙利用视觉载有的情感力量,突破争议双方的固有观点。在影片分析的基础上,从理念和实践提出了建构本土化科学影像创作的框架和具体建议。这些都指向一种建构性的科学纪实影像创作取向,体现出参与模式下对经典传播模式的反思和拓展。

    2022年12期 v.29;No.212 70-83+127-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K]

新闻传播史

  • 表征“新中国”:1950年代《人民画报》基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范式

    吴果中;

    媒介技术是社会关于世界的设想和维护社会秩序的互动体现。1950年代《人民画报》围绕新兴政权如何建立人民群众的政治认同和动员全国力量开展国家建设这两大任务,从政权合法性和新中国宣传的议题入手,想象性地建构集体化和大规模建设的新图景,形塑了新中国视觉文化生产方式——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图像范式。通过塑造毛泽东“大救星”、“外交家”的领袖形象,工人与工厂、农民与农业、士兵与战场的工农兵视觉形象,人民节日的普天同庆形象,《人民画报》呈现出对欢欣鼓舞的新社会及新生活的视觉书写,塑造了社会主义新人物、新事件、新世界视觉主题,在百废待兴的视觉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社会主义视觉精神建构中表征“新中国”及中国性。然而,在特定的时代与政治背景下,《人民画报》难以深入人民新的生活和新的情感,存在条文式的解释或口号式的说教问题,在政治性和艺术性之间出现了公式化、概念化现象,为1960年代《人民画报》的图像实践和当代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反思与借鉴。

    2022年12期 v.29;No.212 84-10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 1920至1930年代中国新闻界危机与左翼记者的形塑

    王毅;

    1920年代末,随着国民党党国体制的建立、商业资本的扩张,移植西方的新闻学理及专业教育难以满足新闻实践的需求,加之民族危机持续发酵,中国新闻界陷入彷徨与困境。此时,一批不满于现状的新闻界进步人士,根据中国实际情况,吸收借鉴左翼“社会科学”理论工具,对新闻业面临的时代问题做出回应,并逐渐形成共同的志趣,由此发展成为左翼新闻理论,进而形成左翼记者群体,并开展相应的新闻实践。这一方面是民国初年起中国新闻职业化探索的历史延续;另一方面又是中国新闻业者对行业危机进行思考与因应的产物,对中国新闻业随后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022年12期 v.29;No.212 103-120+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 欢迎订阅2023年《新闻与传播研究》

    <正>《新闻与传播研究》创刊于199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主办。该刊是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的权威学术期刊,以“代表中国新闻学、传播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引领中国新闻学、传播学研究的发展方向”为办刊追求,不断拓宽研究领域,并与国际学术界保持密切联系,刊发了一系列卓有影响的学术论文,得到学术界的高度评价。该刊2012年成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期刊,

    2022年12期 v.29;No.212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 《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年总目录

    <正>~~

    2022年12期 v.29;No.212 121-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K]
  • 本刊来稿格式及引文注释规范(修订版)

    <正>(自2019年1月起施行)一、来稿格式规范(一)投稿要求本刊实行网上投稿,在线投稿系统网址为:www.xwycbyj.org(二)稿件正文部分注意事项1.Word文件格式,按每页34行,每行36字排版。2.文中图表原则上不跨页。3.文字如无特殊需要,不用繁体字。4.标点符号及数字的用法一律遵照国家标准。5.文中如出现外国人名,第一次出现时需译成汉语,用括号标注外文原名,以后出现时直接用汉译人名。6.文中一级标题、二级标题、三级标题、四级标题的序号用“一、……”“(一)……”“1.……”“(1)……”标示。7.论文如系资助项目,在文末说明。多个资助来源的,只选一项。8.因匿名评审需要,正文部分不得出现与作者有关的任何信息。

    2022年12期 v.29;No.212 1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63K]
  • 下载本期数据